|
本帖最后由 我心漂流6060 于 26-3-2009 10:07 编辑
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文章,找不到电子版,硬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输入的。
“重来”新世代
联合早报 韩咏梅
陪朋友的小孩玩电脑,小朋友做了几个错误的判断,眼看就要输了,他很率性的放下手上的控制器说:“这次不算,再来。”
“这样不行,这一盘还没有结束,你还没有输,要想办法反败为胜。就算你输了,也不可以耍赖不认输。”
我尝试以道理说服他,可是话还没有说完,小朋友轻易地按下了一个restart键,之前的一切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他又以一个完全的姿态,兴奋得要我在陪他玩。
小朋友是数位世界的原驻民,他的玩具不是电玩,就是电池驱动的各种遥控玩具,只要把控制器给他,这个世界好像由他掌控一般,前进、后退、结束、重来。任何新的玩意儿,几乎不必特别指导,6岁的他拿起来就能玩。
我发现它已形成了一套数位世界的思考习惯。凡事即时分胜负,当结局不符合理想是,随时可以restart or undo,重新再来。在一次次的重新再来中,慢慢就变得沉迷。万一玩到一半当机了,干脆关掉电源,重新再来。
这让我想起近来好几则令人感慨的新闻。一连几个月,几个聪明、优秀、前途一片大好的年轻男生,因为追不到心仪的女生、功课不理想、工作不满意、不能面对一个“失败”的自己,过不了生命的关卡,选择关掉电源,结束自己的人生。
这几个年轻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长时间面对电脑,很多人说他们沉迷电玩。一些人把大电玩看成是玩物丧志,甚至可能养成暴戾、冷酷无情的扭曲心态。它也可能有更深沉的一面:电玩塑造思维模式。
我虽然不是数位世界原驻民,但属于早期移民,玩过“起手不回真君子”的游戏,也喜欢按一个键就能重来的电玩。站在两种思考方式之间,两种游戏的基本差异在于:你需不需要对别人负责?
人与人之间玩游戏,胜负各有主人,输了就是输了。和电脑玩游戏,即使是互联网上还有很多人一起玩,大家互不见面,输残了,把账户结束掉,换个“生命”重新再来。重新来过的时候,你有之前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自然更高,之前的失误可以避免,赢面当然更大。电脑不理你是不是同一个人,线上对手也不太知道你的身份,当然你也不知道他的,也不需要关心他究竟是谁。久而久之,玩的人不断在积累生存的“技术”,但没有积累多少生活的智慧。
“输了,重新再来”,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在数位世界,“重新再来”的意义起了一些变化,因为只要按下restart or undo键,看起来凡事都可以回到原点,现在的你和之前的你,可以完全切割。习惯了这种切割,当你回到现实中,很难习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心理素质弱一点的,就倾向于让自己的生命也“重新再来”。
其实,不论是哪一个世界,走过必留下痕迹。
即使关掉电源,重新启动电脑,只要硬盘实体还在,任何数据都可以重建,问题在于重建所耗费的时间和精神的折磨。删除哲学记忆的人可能不觉得怎么样,但必须面对这些记忆的人则非常痛苦。删除的人越以为彻底,重建的人痛苦也越深切。
看着小朋友一次次按下restart键,我忍不住告诉朋友,除了让孩子玩电玩,也该和他下下棋,让他知道“起手不回真君子”的道理。因为一个负责任的人生,不能只懂清楚一切restart,还要懂得勇敢面对失败,有勇气认输,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再来。
一边写这个文章,一边喝咖啡,一个不留神,咖啡溅到键盘上。下意识的想到的,不是拿纸巾把它擦掉,而是按下键盘上代表undo的Ctrl-Z。当然,如果真的可以像在电脑一样,按一个重新回到干净的一面,那该多好?
面对电脑太久了,是该走开一下了。如果不去拿张沾湿的纸巾抹掉,咖啡渍会一直留在键盘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