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 北宋时,福建人林乐耕,携妻儿自闽来此创业,定居松江府华亭县高昌乡二十四保.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北岸,生二子,沿河流分住三处。称东林庄.中林庄与西林庄.此后别姓渐来渐多形成村落.东林庄.中林庄与西林庄相联接,这三庄合称为三林庄.河流也就命名为三林塘.
[BR] 西林庄西濒黄浦江,交通便利,很快出现集市.后来的三林镇由此发展而来.西林庄及其附近地区设置了三林里.雄伟奂轮的庙宇开始相继兴筑,庄北有宋宣和元年(1119年)赐额的崇福道院,东有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的南积善寺(后为三林敬老院),南宋时建的西林忏院(旧址后为三林派出所),宋南渡时,赵宋宗室有一支迁居庄上,明清间成大族,有"赵半镇"之称.尚有半镇则属王姓.
[BR] 元初三林划归上海县,自黄道婆推广植棉,改进纺织机具及技术后,庄人深受其惠,生活赖以改善,商品经济有所萌长.镇上火姓,系元末蒙古大将赤福寿之后,为避义军张士诚部追杀,指火为姓,遂定居本镇.
[BR] 至明初,三林庄已"民丰物茂,商贾云集",发展成上海县浦东一大镇.洪武六年(1373年)为保护地方,设三林庄巡检司于此.庄人文化水平逐渐提高,读书出仕较著名的有刑部主事赵伦(居鸿宝堂),江西参政储昱等(储昱居三池滩南园),储昱南园中"玉玲珑"假山石为宋宣程"花岗石"遗物,后其婿潘允亮移往豫园,毁城墙搬进,就缺处建小南门,一时传为隹话.石至今犹为豫园名物,为广育人才,昱父璇,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捐资创建筠溪义塾,至清代仓场总督张集(原三林念祖堂建造者)又重倡捐资,义学得维持两朝. 嘉庆.道光年间,有乡人引进新疆西瓜,培植杂交,改良成皮薄,味甜.肉脆,熟后闻雷声即裂的新品种"崩瓜",名重沪上.光绪十八年(1892年)本镇秀才朱孔文东渡日本,接受日本维新思想,日本的科学思想,令其大开眼界,逐立下教育救国的宏愿与决心.在他影响下,东渡留学,蔚然成风.仅朱姓就有八人. 光绪二十二年,汤学钊等创设三林书院, 光绪三十年朱孔长创设贞固蒙学堂, 赵履福创设润鸿女学,文风大盛,造就人才颇多.............
[BR] 有着千年历史的三林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涌现了一大批历史名人与文化名人,有明代的刑部主事赵伦,江西参政储昱,清代的仓场总督张集,官至刑部尚书的大书法家张照,雕刻名匠陆德山,清末理财高手汤学钊,民初书画家朱天梵等.
[BR] 三林的土特产有享誉沪上的三林塘崩瓜,明代誉为贡品的三林塘小乳酱瓜,以酥糯而名于市的三林塘大粒蚕豆.
[BR] 融明代露香园"顾绣""苏绣"为一体的三林刺绣也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故三林素有刺绣之乡的美称.三林人喜龙,善舞龙,三林舞龙队被命名为"上海市舞龙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BR] "十五"期间,三林镇被弄为浦东新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将建设成生态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化的都市新城镇.
[BR]
[BR] (摘自曹琪能著<三林风情>,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