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阴天,冷飕飕的。妈妈说今天是白露,所以天气骤变。真佩服老祖宗啊,几千年前就把天气预报得这么准确了!
吃完午饭出去办事,到了著名的中关村大街。
北京的人太多了,满眼密密麻麻的,到处是人头。人多声就大,人声鼎沸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在新加坡呆了几个月,习惯了那里的清静,一时半会儿还真适应不来,好半天,耳朵里都是嗡嗡的。生活了30多年,头一次觉得北京很喧闹,看来凡事就怕比较啊。
北京的车太多了,那些马路,不论是上下六条道、八条道,还是十二条道都被塞了个严严实实。
坐上公共汽车就没法着急了,听任它在车河中嗄悠。新加坡的公共汽车站距离很近,两站之间也就1、2百米吧。有时两三站的距离我通常选择步行。在北京可不行,车站间距至少500米,两三站地我也都坐车了。
有些汽车的站牌上会省略一些小站,所以靠数站确定到哪儿下车就不太可靠。好在售票员服务态度都很好,所以勤问着点儿就不会坐错。如果车上人少,售票员还会记住你到哪儿下,到站提醒你。
北京的公交车基本都配售票员。因为乘客太多了,一个个在门口投币/刷卡上车损耗时间太多,干脆先一股脑上去再买票。而且人多了总有人不自觉买票,所以售票员必不可少。
已经到了秋天,起价两元的空调车就无人捧场了。一辆辆都空荡荡,总有坐位真舒服。车上没有下车铃,都要靠售票员大声喊:"XX站有下车的吗?"若无人应答司机就不再停靠。真佩服那些人到中年的售票员大姐,个个儿都是帕瓦罗蒂的音量,而且字正腔圆,显然是练出来了。
我的第一站是海淀人才。先在下面的北京银行打印出对帐单,再上到七楼的人才办公室。因为是工作日,没什么人来办事。我找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咨询。小伙子特耐心,而且业务相当熟练,对我的问题一一做答。不到十分钟我就完事了。
下一站到房贷担保中心取房产证。工作人员麻利儿地办完了全部手续。五分钟不到我就拿到了大红本。
路过海龙大厦看到中关村电脑节的大幅广告,心中为老公无缘赶上这场盛会默哀两秒。新加坡的森林大厦、福南大厦和中关村的几大电脑城相比简直就是沧海一粟,老公在电脑方面可是骨灰级发烧友,电脑节对他不啻于是一场饕餮盛宴,而可怜的他却不得不在新加坡埋头做工。
最后一件事是到建行打印存折。在银行看了一圈,发现这家没有自动打印机。只好去取了个号55O,小纸条告诉我前面还有38个人,天呢!这少说也要等半个小时啊,实在不甘心坐等。寻摸了一下发现了一位大堂经理。经理要过存折到最近的窗口打印完交给我。一分多钟,完事了!出门前看到又有两位从座位中窜出来,拿着存折找经理打印。哈哈,看来我做了个好榜样哦。
中国的银行比新加坡强,开门时间长,即使遇到节假日也会有些储蓄所开门。而且排队都是拿号,号码纸会告诉你前面有多少人,自己揣摩等不等,愿意等的就找个座位坐下,或看报(有的银行有免费报纸,不是都有)或看电视,反正用不着站着排队。
出了门,在公共汽车站的十几个站牌中(北京很多大站集中了几路,甚至十几路车,所以站牌很多,不熟悉的人得耐心看)找到了能回家的车。等了十分钟,总算来车了,好在这时是4pm,还没到下班高峰,车上还有座位。又在车上晃了一个小时,终于到家了。
算算时间——我从1pm出门,到5pm回家,全部办事时间只有26分钟,剩下的时间都用在路上了。居住在大城市里,时间成本真高啊!
转悠了一趟,对北京有了个总体印象:人多、土大、路宽、车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