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想宅了 LV6
发表于 26-4-2013 17: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 荒河菜美《人生要清爽》 天下雜誌出版
為什麼整理物品是必須的呢?
物品一多便會剝奪居住空間 「居住空間的容量」是固定的,無論是套房式、兩房一廳的公寓、透天厝……,隨著每個人居住形式的不同,其容量也會不同。
居住空間需要花費金錢。用大小來計算的話,就可以算出一平方公尺所花費的金額了。例如,以一間租金每月七萬日圓、二十二平方公尺的大套房來說,每平方公尺每月就需要花費近三千二百日圓左右的支出,一年下來就要三萬八千四百日圓。如果是用三千萬日圓買下三房一廳、八十平方公尺的公寓,每平方公尺就需要三十七萬五千日圓,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我們為了租金或房貸,說是花了人生大半輩子在工作也不誇張。 居住空間因為擺放雜物變得擁擠,就像是為了這些雜物而付租金。在屋子裡生活的明明是人,一平方公尺要價三十七萬五千日圓,這麼珍貴的空間,卻被不重要、不需要的物品剝奪,付如此高的價錢,不是太浪費了嗎?
如果能將多餘的物品減少,一定可以使目前的居住環境更加舒適。說不定就算搬到空間比較小、租金比較便宜的地方居住,都能過得很舒適。
重要的是,要知道擁有很多物品就等同於浪費金錢。
保有物品,反而淪為被物品控制的下場
放在家中或公司桌上的物品,是你有意或無意間保存的,但究竟是為了什麼目的保存的呢?在生活不方便的時代,保存確實有其必要。像是尚未有冰箱或車子的時代,就必須保存食物。
此外,為應付夜晚突然發燒,所以也發明了藥箱之類的物品。但是,現在在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商店中,都可以取得食物與藥品。如果是網路購物,速度快的店家在隔日也能將商品寄達。也可用租賃的方式借到 CD、DVD、車子或衣服。我們已經進入了什麼都能馬上到手的時代,因此幾乎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樣保存物品。
所謂保存,就等同於必須使用的意思。像有些人保存了好幾片 DVD,就等同於必須要觀看那些片子。而保存起來的食物呢,也等於要吃光。保存物品,就淪為被物品控制的一方,所以就要找時間看、找時間吃、找時間用!於此同時,等於是被物品給束縛了。
為了物品而被剝奪時間
我們於公於私,不管怎麼說,都會使用到物品。從早上起床,要用牙刷、毛巾、餐具、衣服、鞋子、包包等;到了公司,則是電腦、原子筆、記事本……,物品之多,不勝枚舉。
我們用物品或道具經營我們的生活。 也就是說,我們與物品一起行動,度過時間。 如果說「物品=時間」,一點也不誇張。如果這些物品超出自己需要的範圍呢?「要穿什麼?」「嗯,在哪裡呢?」為了挑選物品、找尋物品而浪費了時間。
聽說商務人士一年花了一百五十小時在找東西。沒有比這個更浪費時間的事了吧!關於這部分,在「時間」的章節中會仔細說明。
還有其他因物品而消逝的時間。物品一多,在打掃時,就必須要一樣一樣地抖落灰塵、拿起來、清掃、重新擺放。一來一往之間也花了不少時間。
與其為了節約時間,省去找尋物品或是打掃的工夫,倒不如把物品整理一下吧。
判斷該放手的物品的基本規則
無須存疑應放手的五種物品是?
隨著每個人的性格、興趣、所處環境的不同,需要的物品、不需要的物品也相異。但是,要分辨需要的物品與不需要的物品,還是有一些基本的方針。在這邊就要介紹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都「應該放手」的五種物品。
1.不能帶來幸福感的物品
物品是為了讓生活更便捷,同時也是為了帶來幸福感而存在。
例如,當你使用一時興起買下的高級鋼筆,在記事本寫上計畫時,是否有些優越感?穿著喜歡的衣服時,是否會感覺興奮不已? 這些就是物品帶給人幸福感的狀態。
相反地,也有一些物品不會帶給人幸福的感覺。像是在緊急狀態下,隨隨便便在眼前的櫃子上選購的 T恤;或是從別人那邊,收到與自己品味不合的餐具等,就屬這類。
如果用了也不會帶來好心情,那麼,充其量只是為了這些雜物付租金,甚至還被剝奪了幸福。如果是這樣,就乾脆放手。
2.可以被取代的物品
如果稍微注意一下,應該可以發現家裡有好幾個用途相同的物品吧? 充斥著物品的現代,一個物品只要變化顏色或形狀,就可以衍生出各種種類。
但本質上,物品的用途僅有一種。杯子是用來喝茶或是湯之類的物品,圍巾是為了圍住脖子保暖的物品。明明本質上用途相同,但要區別的話,就會分喝綠茶的杯子、紅茶用的茶杯、喝湯用的馬克杯、喝啤酒的啤酒杯……,數也數不完。
如果是你所堅持的物品,那就沒話說。但是家中的各種物品都像這樣的話,不管房間有多大,都不敷使用。此外,就算相似的物品有一堆,但最常使用的還是最方便、最喜歡的那個而已,不是嗎? 如果用途一樣,同種類的物品就不需要多。相似的物品最好以兩個為限,其他的就放手吧;如此一來,就會好好使用現有的物品。
3.對身體不好的物品
請檢查看看你的家中有沒有對身體不好的物品? 穿了會使腳疼的鞋子、使肩膀不舒服的衣服、讓身體不舒服的暖爐或瓦斯爐、音質不佳的音響、眩眼的照明設備……會傷害你身體的物品,應該即刻放手。
有次友人搬到新的公寓,於是我前往拜訪。 友人的家位於被大自然包圍的寧靜住宅區。地點明明這麼好,這位友人卻因工作以及經濟的壓力,長期在看精神科醫生,服用安眠藥。 我在想,會不會是房間過於昏暗,而導致憂鬱?因此就跟友人提議:「試著讓房間更明亮一些。」 友人馬上就改善照明,也檢查家中是否有對人體有害的物品。
結果找出好幾年都沒使用的羽絨被、毛毯、以前養寵物時的道具..。這些都可能是跳蚤的溫床,所以也跟著一起處理掉。 聽友人說,當他處理掉對身體不好的物品後,就算沒吃什麼安眠藥,晚上也能睡得著了。
4.難以整理的物品
大部分的物品,都是由基本的原型開始,然後改變形體、顏色、機能等,而調整價錢。這叫做附加價值。
舉例來說,一個垃圾桶會分成有或無附腳踏板、蓋子;馬克杯的把手也成了裝飾的一環;隨著機能與形體的改變,附加價值也會跟著改變。
也有很多加了多餘部分的物品,反而造成使用不易、整理不便的例子。不易使用的物品最後就成了不用的物品,也因為不便整理與難以打掃,而蒙上一層灰,囤積在家中。
所以不易使用、難以打掃、覆蓋了灰塵的物品應該馬上放手。
5.妨礙自我成長的物品
每個人心底都有「想成長」的想法,因此,妨礙成長的物品就必須放手。
對於某位想當中小企業診斷士的先生來說,電視遊樂器就如同這樣的物品。就算他想要唸書,卻不自覺地被遊樂器吸引,而無法集中精神。因此他將遊樂器放在房間看不到的地方;到了假日,因為會激發玩遊樂器的欲望,所以就離開家到安靜的咖啡館讀書。這麼做之後,他就順利考取企業診斷士了。
還聽說有位沉迷於網路的女性,後來她把心一橫,用剪刀剪斷電腦的電源線。 妨礙成長的物品,有時候也會帶給你生活上的樂趣。雖然沒有必要完全放棄喜歡的物品,但為了自己的成長,在某些必要的時期,最好能夠放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