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俗文化的盛典--城隍出巡

2010-11-07 · 965 阅读
本帖最后由 空灵子 于 8-11-2010 20:06 编辑


迎神赛会,又称出会,是我国传统的宗教节日形式,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也可以说是漫长历史过程中所留下的 “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迎神赛会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使得传统的迎神赛会也开始步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期,曾有西方媒体报道,“随着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明星,中国的庙会——迎神赛会是否有一天也成为世界狂欢节”。

   旧时三林地区最大的迎神赛会,当推东西城隍庙的城隍老爷出巡,解放前每至农历十月前夕,镇上的地方官和两庙的庙祝,都格外忙碌起来,开始筹备迎神赛会应办的各项事情。

    当年从西林街到东林街要搭起二座牌楼,牌楼是由轿房的工匠用脚手架搭好,上头再插新鲜松枝,并用彩绸和花灯装饰,雄伟壮观,十分好看。迎神赛期十月初一日,城乡游人蜂拥而至,由于人数众多,官府派人维持秩序,出会之时,官绅士农、城乡百姓、妇孺翁妪、少男少女,都争相来看老爷行街,出巡吉时一到,由庙主宣布开始举行鸣炮(放爆竹)出神,排在最前面的是敲头锣,他的头锣另有一功,前面敲一记,后面敲一记,接着是开道锣和头路旗,后面跟有头戴红黑两色帽子的喝道者四人,口中“欧、欧”喊个不停,以壮声势,稍后掮伞打旗,托锣、托香炉。
   
   托锣和托香炉是用一板或两板铜钩子(一板多者有四五十只)钩在托者前臂垂下的皮肉上,下面吊着铜锣,即为托锣,而下面吊着香炉(一般有数十斤重)者称之为托香炉,有些小伙子还要加上石块和砖重至七八十斤,手臂抬不起。就伸直后搭在别人的肩胛上,后面再有拜香和跟香者,左手拿起定制的小巧玲珑的小案桌,桌下装有一根横柄,周围系上桌纬,上有香炉蜡台俱全,还点上一枝细香,右手提着一盏红灯笼,表示要拜的动作,就一起舞动起来,向前后拜,向左右拜,上前后退拜,只见一排红灯笼随着小竹竿绕圈,飘荡逶迤,煞是好看,跟香者一般是年事较高的,手持棒香在后面缓缓而行。其后是各种文艺队伍,有绕龙灯、清音班、摇荡湖、蚌壳精、挑盐婆、踏高跷、出阁对,(两张八仙桌困扎在一起,上有戏曲人物表演)打鞑子、其次是“肃静”“回避”,奉旨出巡、威灵公等硬牌,后有手拖大板的皂棣和刽子手四人,打扮得挺胸叠肚、神气活现,最后才是八人抬的威灵公——城隍老爷。

      威灵公名李若水,宋时人,靖康事变,随宋徽宗、钦宗两帝被金人虏去金国,金国人劝其投降,李若水不从,破口大骂金国国主,并咬掉其耳朵、后遭杀,宋高宗赵构念其忠孝,封其为松江府城隍神称威灵公,三林西城隍庙创建之初,即奉李若水为本庙城隍大老爷、而东城隍庙城隍老爷则为元末明初朱元璋册封的上海浦东人秦裕伯、称显佑伯、为县城隍。级别比府城隍低。出巡队伍数佰人,浩浩荡荡,经西街,越东街每到设点之处即上香供神称伐壇,至中林街两庙老爷出巡相互斗殴,必以东城隍庙出巡惨败而告终。


   (摘自曹琪能先生的“忆三林西城隍庙迎神赛会”。)

   而这次三林的西城隍庙出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应广大善男信女的要求,由浦东古文化的挖掘人,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曹琪能先生与文化团队的负责人王宝雅精心筹备,历经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功德圆满, 此次的盛会,既是弘扬乡土文化之举,又是善男信女对社会和谐美好一种表示,也不失为一种大众的娱乐盛景。 今日有幸,躬逢胜会,为此热烈场景所感染,追随左右,摄其景而扬其情,以留下美好之记忆。

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曹琪能正与华东师大的文化研究人员交谈




文化团队负责人王宝雅(右一)














IMGP5085 (小).JPG
版块:
狮城水库
分类:
关注下面的标签,发现更多相似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