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ry9009 LV7
发表于 21-10-2009 16: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rry9009 于 21-10-2009 17:04 编辑
近2万亿资金热捧创业板 企业存估值压力
2009年10月23日,这一天创业板将在深圳举行开板仪式。这是一个蹉跎了十年光阴的市场,有人说创业板已经过了最佳的推出时间,也有人说从今年3月到现在十月底挂牌,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创业板速度”。
1999年之初,深交所就开始筹备创业板,但随后的科网股泡沫使得创业板被搁置。而现在的许多创业板公司,如北京探路者、乐普医疗、立思成等就是在1999年成立的。十年之后,这些公司成为创业板的首批上市公司。与国外创业板市场的3-4年的运营期限相比,这些经营长达十年的公司可以说是“长着胡子”的创业板公司。
也有人说这是“创业板速度”,7月26日的非工作日开始接受材料,9月底完成第一批招股,10月中旬完成28家公司的招股,10月底挂牌。从接受材料到挂牌的时间将只有3个月。
无论如何,创业板现在终于要开板上市了。虽然它与中小板的界限尚有些模糊。从开始的被冷落,到后来的一路热捧,创业板以它“高风险高回报”的魅力正吸引着众多的投资者。
私募基金北京和聚投资的研究总监刘佑成上周六一早就出门去西北三环外的远大路参加一个有关创业板的论坛,在论坛的主题发言中,他听到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发表主题演讲,其中提到“23号创业板将举行开板仪式”。第二天,深交所再次发布消息称,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在通过审核后将在30日正式挂牌。
三天之后,一个数据新鲜出炉,前三批28家创业板公司一共冻结资金1.87万亿元,其中冻结资金最多的一家华谊兄弟冻资1929亿元,而创业板28家公司的实际募集资金只有154.8亿元。这是一个奇怪的场景:一边是市场热议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奇高,另一边则是创业板超募,冻结资金接近2万亿元。
中签率提高冻结资金庞大
尽管之前市场担心畏惧新生事物、恐担破发风险等情绪可能影响到创业板新股的申购,但从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的实际申购情况显示,投资者对于“逐鹿”首批创业板还是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据统计,前三批创业板公司分别冻结资金7804亿元、4668亿元和6200亿元,合计冻结资金将近2万亿。这一冻结资金量不仅高于之前发行的中国中冶,更是超越了较早之前的中国建筑,足以媲美一只超级大盘股。另外,虽然后两批创业板新股的冻结资金量均未超过首次,但考虑到第三批新股申购时上批申购资金仍未解冻的情况,后两批合计超过1万亿的冻结资金量才真正反映了目前市场的申购意愿。
与冻结资金两头多、中间少相反,28家创业板公司中签率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数据显示,第三批和首批平均中签率分别为0.78%和0.71%,而第二批9家公司平均中签率高达0.92%。28只创业板新股的平均网上申购中签率为0.8%,较之主板市场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这一次即将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中,刘佑成所在的和聚投资参与了三批申购打新。虽然创业板打新的平均中签率只有0.8%左右,但和聚投资前两批打新的中签率奇迹般地超过了2%,达到2.83%。
“我们都是按上限参与”,刘佑成说,不过公司对首批上市的部分创业板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我们觉得有些公司是应该回避的,比如那些细分行业比较小,长不大的企业;还有就是那些'傍大款’,业务风险比较高的企业。”
“而且市盈率也觉得很高。”刘佑成说。国金证券的分析师徐炜和陈东给出的数据显示:28家创业板公司的平均发行市盈率是56倍,预计上市后,这些股票的市盈率估计在75倍左右,这个数字是主板市场曾经出现过的最高市盈率水平。不过,从财务指标来看,这些公司也比主板和中小板要好,其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是主板的两倍,中小板的1.7倍。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板冻结资金的规模也十分庞大。
“虽然高,但有钱赚。现在大家觉得只有收益,没有风险,所以愿意给的价格也比较高”,刘佑成说,这中间“询价机构表现得比较差,不是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是迎合市场。”
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者自然持有这样的主张,高发行价意味着上市后的回报相对缩减。徐炜和陈东给出的创业板上市后的合理涨幅估值在35%左右,如果真是这样,这样的涨幅水平远低于中小板。
刘佑成说,“这是一个阵痛期,因为上市后投资者会发现风险,市场在不远的将来会看到破发的情况。”不过他语调一转,“但不是现在,现在气氛很热烈。”
从保守到激进基金后发抢筹
刘佑成口中的“表现比较差的询价机构”,多半都是基金公司。在目前证券业协会的询价机构名单中,他们要占去很大一部分。尽管一开始基金对参与创业板二级市场交易表现并不热烈,但内地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共逾80家公司仍参与了创业板新股申购,从而间接推高创业板上市公司发行价。
在前两批19家创业板公司中,一共有46家基金腾挪出813亿元资金参与创业板打新,占全部冻结资金量的39.8%,实际有7.15亿元申购成功。其中不乏一些名为“大盘蓝筹”、“大盘精选”的基金,这占到了网下打新资金的近40%的比例。在第三批9家公司中,超过一半的网下申购资金来自基金。另外,在深圳私募排网调查中,35家私募基金均表示参与创业板新股申购。
9月下旬,北京探路者现场推介在金融街威斯汀酒店举行,当时在金融街的基金经理去了十多位,其中不乏较知名的一些基金经理,签到簿上,基金公司的人十占其五,资料发完了,主办方还要往大厅里加座位。探路者总经理盛发强说,“我们沾消费品的光,大家听得还比较多,所以在北京、上海都受到追捧。”
9月22日证监会基金部曾向各基金公司以及各基金托管银行下发了名为《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创业板上市证券的说明》的函件,要求基金公司根据契约自行决定是否可以投资创业板。不过在随后基金公司自行决定的结果是,绝大部分基金都可以参与创业板,其中一些公司研讨后的结果是,除去货币基金之外,其余均可。
市场化的决定给了基金更多的空间。因为,参与询价即意味着要认购,来捧场的基本上都是有意申购的。
日前,多家第一批创业板新股披露了基金公司配售对象参与初步询价的数量,基金配售对象数量及累计申购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统计显示,神州泰岳的基金配售对象家数最多,达64只,同时其累计申购数量也最大,占比约为44.54%。然而在第二批和第三批创业板新股中,基金参与数量接近百只。其中爱尔眼科,基金配售对象高达177只,累计申购数量占比高达59.65%;而第三批中华谊兄弟更是被190只基金配售对象所青睐,累计申购数量占比达58.49%。
不但这样,对于基金所看中的公司,其在初步询价过程中也不惜高价抢筹。粗略统计,多家创业板公司的最高报价,均为基金公司所报出。如爱尔眼科,基金最高报出了43元,是所有询价机构报价中唯一一只报价超过40元的。同时,基金的偏好使得他们在个别公司中的参与程度更高。在第三批公司中,有3家公司的最高报价来自于基金。
不只偏股基金,一些债券基金也宣称,创业板开板将给第四季度的债券带来回报。华富基金旗下债券基金经理曾刚就指出,创业板三个月锁定期后的定位可能强于中小板。较大的发行融资额和较高的涨幅,决定了四季度创业板的网下申购能够为债券基金带来丰厚的收益。
开板在即企业存估值压力
与基金公司不同,像刘佑成所在的和聚投资参与的是网上申购,他们不必在上市后等待三个月的“解禁期”,可以即抛即走。
与公募基金类似的是,他们对于市场的判断也较乐观。在是否立即抛出,只做一二级市场差价的问题上,刘佑成说,这不一定,还要看到时候的市场走势。
不过另一些人对开板后的估值表示一定的担忧,徐炜和陈东指出,过高的估值显然会使得成长的价值大打折扣。
在A股历史上,静态市盈率到达70-80倍的区域,往往意味着增长难以达到如此高估值的要求;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2000年以前曾经掀起过巨大的成长型泡沫,但随着IT网络市场泡沫破灭后,最终以崩盘告终,平均估值在35倍左右。
徐炜和陈东认为,市场开市后会有涨幅,但从长期看,这一估值水平对绝大部分企业而言都是存在很大压力的。
正在清华大学讲授MBA课程的哈佛商学院教授乔希·勒纳日前表示,创业板启动后,投资者会因“激动”而跟风买入,导致初期价格猛烈飙升。然而,高出股票实际价值的价格无法长期持续。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投资者会看到股票不值这个价格,便会抛出,使创业板冷静下来。”勒纳表示,“创业板最开始会经历一个不平坦的情况。开始时估值很高,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进入一个理性阶段。”勒纳提醒,不要重蹈德国创业板的覆辙。德国创业板经历大幅波动后,投资者不愿进行交易,公司也不愿挂牌上市。
17日,在宣布举行开板仪式的同时,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指出,作为一个全新的市场,创业板市场具有主板市场不同的业务模式、盈利特点和功能定位。从国际经验看,创业板公司的退市比例也通常大于主板市场。他认为,投资者要充分了解创业板企业和创业板市场的特点,理性参与创业板。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诸多的投资者大多形成了一个共识:也许有风险,但那不是现在要关注的事情,打新才更重要。 |
|